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游戏问答

《昭昧卮言》西游篇四

好趣网 2022-04-09

《昭昧卮言》西游篇四

  第四回目

  【封官弼马心何足】

  【名注齐天意未宁】

  龙宫获宝,阴司销名。各种精彩,娓娓道来……

  ——这里复述一下关于《西游记》这本书的作品背景:

  唐玄奘取经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事。玄奘(602年~664年),本名陈祎(yī),洛州缑氏(今河南洛阳偃师)人。唐代著名高僧。法相宗(唯实论)创始人,被尊称为"三藏法师"。与鸠摩罗什、真谛、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。

  玄奘幼年备通经典,爱古尚贤。隋大业八年(612年),玄奘时年10岁,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,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。学习期间,玄奘深感译著不善。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,时年27岁的玄奘于贞观三年(629年)冒越宪章,私往天竺。历经艰辛后抵达古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,遍学了当时"佛教大小乘"的各种学说。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,玄奘取经回国,共带回佛舍利150粒、佛像7尊、经论657部。后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。

  玄奘还独创了"三境理论",与窥基、慧沼等人在中国开创了"唯识宗",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而"玄奘西行"的经历,则被记录在玄奘亲述,辨机辑录的《大唐西域记》里。因其事件本身极具传奇色彩,后逐渐演变成神话传说、戏曲话本、神魔故事在民间传播。

  宋元年间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、朝鲜汉语教科书•《朴通事谚解》、南宋•刘克庄《释老六十言》、元代•陶宗仪《辍耕录》、元代•杨显之《刘全进孤》、元末明初•杨讷nè(景贤)《西游记杂剧》、残本•《永乐大典》、明代•徐渭《南词叙录》中都有记载。

  明代长篇小说《西游记》是在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后形成演义,可谓集前人之大成者。后世通行本为一百回,约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。今存最早版本为万历二十年(1592年)金陵世德堂刊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》。

  ——以上只为转述,不作是非评判。如有考究探幽者,需另寻典籍,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,敬请谅解。

  ——闲言少叙,书归正传。

  天界初登说:奉差天使,金星传旨;拜授仙箓,携手相邀;承蒙光顾,驾云出行;南天门外,增长镇守;金甲阻路,庞刘苟毕;天丁横门,邓辛张陶;悟空喧嚷,觌(dí)面发狠;太白长庚,细说原委;天界无名,岂能擅闯?玉帝圣谕,众将听令;下界招安,退避敛兵;猴王方信,入内观瞧。真个是:

  初登上界,乍入天堂。金光万道滚红霓,瑞气千条喷紫雾。只见那南天门,碧沉沉琉璃造就,明幌幌宝玉妆成。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,一员员顶梁靠柱,持铣(xiǎn)拥旄(máo旗子);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,一个个执戟悬鞭,持刀仗剑。外厢犹可,入内惊人:里壁厢有几根大柱,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;又有几座长桥,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。明霞幌幌映天光,碧雾蒙蒙遮斗口。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,乃遣云宫、毗(pí)沙宫、五明宫、太阳宫、化乐宫……一宫宫脊吞金稳兽;又有七十二重宝殿,乃朝会殿、凌虚殿、宝光殿、天王殿、灵官殿……一殿殿柱列玉麒麟。寿星台上,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;炼药炉边,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。又至那朝圣楼前,绛纱衣星辰灿烂,芙蓉冠金璧辉煌。玉簪珠履,紫绶金章。金钟撞动,三曹神表进丹墀(chí);天鼓鸣时,万圣朝王参玉帝。又至那灵霄宝殿,金钉攒玉户,彩凤舞朱门。复道回廊,处处玲珑剔透;三檐四簇,层层龙凤翱翔。上面有个紫巍巍,明幌幌,圆丢丢,亮灼灼(zhuó),大金葫芦顶;下面有天妃悬掌扇,玉女捧仙巾。恶狠狠掌朝的天将,气昂昂护驾的仙卿。正中间,琉璃盘内,放许多重重迭迭太乙丹;玛瑙瓶中,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。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,世上如他件件无。金阙银銮并紫府,琪花瑶草暨琼葩。朝王玉兔坛边过,参圣金乌着底飞。猴王有分来天境,不堕人间点污泥。

  ——三曹:负责管理政府事务的官员。中国古代有三种解释:

  一、中国古代官吏尚书的别称。据南朝刘宋•范晔《后汉书》记载:尚书,古官也。舜摄帝位,命龙作纳言,即其任也。《周官》之司会,若今尚书矣。秦世少府遣吏四人,在殿中主发书,故谓之尚书。汉初有尚冠、尚衣、尚食、尚浴、尚席、尚书,谓之六尚。战国时已有尚衣、尚冠之属矣。秦时有尚书令、尚书仆射、尚书丞。汉时尚书六曹侍郎三十六人,一曹六人也。据宋元时期•马端临《文献通考•职官考》记载:秦尚书四人。汉成帝(刘骜)初置尚书五人,其一人为仆射,四人分为四曹:常侍曹,二千石曹,民曹,客曹。后又置三公曹,是为五曹。后汉尚书五曹六人,其三公曹尚书二人,吏曹,二千石曹,民曹,客曹。魏有吏部、左民、客曹、五兵、度支,凡五尚书。晋初有吏部、三公、客曹、驾部、屯田、度支六曹。太康(晋武帝司马炎)有吏部、殿中、五兵、田曹、度支、左民,为六曹尚书。及渡江,有吏部、祠部、五兵、左民、度支五尚书。隋唐有吏、礼、兵、刑、户、工六部尚书。宋有吏部、祠部、度支、左民、都官、五兵六尚书。

  二、汉魏时期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的合称。因他们父子三人在政治领域和文学诗坛的成就,故后世将其作为"建安文学"的代表,合称为"三曹"。

  三、中国道教神话及民间传说里的仙界官吏。天曹:上引渡炁(qì)天大仙;地曹:下超拔地府亡魂;人曹:中渡化人间善根众生。

  ——增长天王:梵名:毗楼勒叉。古印度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,位于娑婆欲界第一重天。在汉传佛教神话中,与持国天王(提多罗咤)、多闻天王(毗沙门)、广目天王(毗留博叉)并称为护世四大尊天王。居须弥山南天琉璃堙,护持南瞻部洲。传说能使众生增长善根,护持佛法,故名增长天王。据唐代•密宗•金刚智(跋日罗菩提)《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》记载:毗楼勒叉善神:赤紫色,忿怒相现闭唇之形。右跋折啰(金刚杵),左押腰。披甲胄着白青色衣,鬓发绀(gàn)色。

  ——庞、刘、荀、毕、邓、辛、张、陶:庞煜、刘俊、荀雷吉、毕宗远、邓伯温、辛汉臣、张元伯、陶元信。中国道教神话中认为北斗星丛中有三十六天罡星,每个天罡星中有一位神将,共三十六位。而且每位神将皆有姓名,并非虚指。他们分别是:

  蒋光、钟英、金游、殷郊、

  庞煜(yù)、刘吉、关羽、马胜、

  温琼、王善(王灵官)、康应、

  朱彦、吕魁、方角、耿通、邓郁光、

  辛汉臣、高克、张元伯、陶元信、

  荀雷吉、毕宗远、赵公明、吴明远

  李青天、梅天顺、熊光显、石远信、

  孔雷结、陈元远、林大华、周青远、

  纪雷刚、崔志旭、江飞捷、贺天祥

  据宋代•道教典籍《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》记载:三十六天罡,天中大神王;炎帝烈我血,赐我为上黄;七总太元君,为吾驱祸殃;真炁(qì)受雷火,老公伏火光。

  ——三十三座天宫:中国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场所。出处待考。古代经典中暂未找到三十三天宫的名称。应为《西游记》作者根据"道家三十六天"之说而虚构出来的。

  ——七十二重宝殿:中国道教传说中神仙所居住的场所。出处待考。古代经典中暂未找到三十三天宫的名称。应为《西游记》作者根据"道家七十二福地"之说而虚构出来的。

  ——为什么南天门守将的增长天王却是佛教中人?

  据宋元•佚名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记载:《释氏源流》有毗留勒义天王;有毗留博义天王;有提头赖咤天王;有毗沙门天王。昔唐太宗从高祖起义兵,有神降于前,自称毗沙门天王,愿同力定乱。其手将有猪首象鼻者(护法菩萨。猪首:梵文"摩利支",象鼻:梵名“毗那夜迦”),故所向成功。及即位,诏天下公府皆祀之。天圣(宋仁宗赵祯)初诏诸郡置祠,仍建佛寺,俱以天王为额,此天王之所由普建也。注:元代•熙仲《历朝释氏资鉴》中亦有同样记载。

 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:四大天王守门至少在唐代就很普遍。到了明代,这应该是"三教虽殊,同归于善"理论的直接体现。三教合一:是指儒教、释教、道教三个教派以"维护社会道德、有利政治统治"为出发点的交流融合。从南北朝时期的"三教鼎立"到宋元时期的"三教互溶"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  至明代中期"三教"理论已经逐渐形成共识。这时候,各家的"神仙们"在中国的民间神话、戏剧散曲、小说演义里,也开始互相"串门儿"。佛教"门神"给道教"守门"的情节,当然也被《西游记》作者所吸收和运用。情节的如此设定绝对没有孰高孰低之分,贬佛扬道之别,只是体现了当时明代底层民众对于各个宗教派别的淡化和包容。

  仙箓注名说:进殿朝礼,御前拜参;挺身而立,侧耳聆听;金星交旨,妖仙在此;玉帝垂问,老孙便是;文武仙卿,闻言皆惊;下界人身,姑且恕罪;武曲启奏,御马缺管;众臣谢恩,悟空唱喏;即时上任,位列仙班。

  ——武曲星君:北斗七星君之一。中国道教神话里的神仙。据道教典籍《宝诰大全•武曲星君宝诰》记载:紫微垣内,河元宫中,光动三垣。众耀灿珠玑之色,景含太乙。净泓连玉鉴之秋,作民物之皈依,为阴阳之宗主。大悲大愿;大圣大慈。中天大圣北斗第六北极武曲大道星君。

  道教理论以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学中"七星"的名称为基础,把"北斗"奉为天神加以崇拜,并附会各种神学解释。

  七位斗斋星君官称分别为:北斗阳明贪狼星君(天枢),北斗阴精巨门星君(天璇),北斗真人禄存星君(天玑),北斗玄冥文曲星君(天权),北斗丹元廉贞星君(玉衡),北斗北极武曲星君(闿阳),北斗天关破军星君(摇光)。

  据宋代•道教典籍《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》记载:北斗九宸,中天大神。上朝金阙,下覆昆仑。调理纲纪,统制乾坤。大魁贪狼;巨门禄存;文曲廉贞;武曲破军。高上玉皇,紫微帝君。大周天界,细入微尘。何灾不灭,何福不臻。元皇正气,来合我身。天罡所指,昼夜常轮。俗居小人,好道求灵。愿见尊仪,永保长生。三台虚精,六淳曲生,生我养我,护我身形。

  ——木德星官:五炁(qì)真君之一(又名五德星君)。中国道教神话里的神仙。道教理论源于中国太古时期人们对星辰的自然崇拜,以中国古代天文星象学中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的名称为基础,把"五星"附会成天神加以崇拜。

  据宋末元初•灵宝东华派•林灵真《上清灵宝济度金书》记载:东方木德重华星君;南方火德荧惑星君;西方金德太白星君;北方水德伺辰星君;中央土德地侯星君。是为五德星君也。

  ——为什么孙悟空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拜伏参见后领旨谢恩?

  我认为是:自卑导致的盲目性自大。就跟南天门守将"拦路"的行为导致孙悟空觌面发狠一样:在陌生环境下,心理恐惧而造成的攻击性愤怒。

  对于"初登仙界"的孙悟空来说:突然降临的好运,"似真非真"的满腹狐疑导致其思想上的抗拒;"桀骜不驯"的傲慢言语体现其态度上的保留;"欲迎还拒"的忐忑心态造成其行为上的扭曲。

  思想决定行为,态度代表观点;语言转变习惯,性格影响命运。所以在读者看来:"直受而不辞"完全是孙悟空不畏权势的反叛和对天庭招安的不屑。但这只是初观时的心态,我们应该从作者描写的环境来进一步探寻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。

 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,除了故事情节上的跌宕起伏、人物性格上的黑白分明、语言辞藻上的精确表达以外,我认为小说中虚拟人物之所以"鲜活"的原因只有一个:符合人性。

  这里的"人性"不是指性格,而是指人类作为"动物属性"的原始本能。它包含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感……

  掺杂了"人性"的角色,符合每个读者的心理预期。这种心理暗示就像一个万花筒,可以折射出人类不同的性格组合。"复杂性"就体现在:心里想的……口中说的……手上做的……,完全不是一件事情。

  对于人物的塑造,《西游记》作者深谙其道。

  官授弼马说:猴王荣迁,星官接引;监丞监副,力士典薄;查点事务,细看文簿;妥善管理,御马千匹。乃是:

  骅骝(huá liú)骐骥(qí jì),騄駬(lù ěr)纤离(xiān lí);龙媒(lóng méi)紫燕(zǐyàn),挟翼(xiéyì)骕骦(sùshuāng);駚騠(jué tí)银騔(yín gé),騕褭(yǎo niǎo)飞黄(fēi huáng);騊駼(táo tú)翻羽(fān yǔ),赤兔(chìtù)超光(chāo guāng);逾辉(yúhuī)弥景(míjǐng),腾雾(téng wù)胜黄(shèng huáng);追风(zhuīfēng)绝地(juédì),飞翮(fēi hé)奔霄(bēn xiāo);逸骠(yìbiāo)赤电(chìdiàn),铜爵(tóng jué)浮云(fúyún);骢珑(cōnglóng)虎马刺(hǔlā),绝尘(juéchén)紫鳞(zǐlín);四极(sìjí)大宛(dàyuān),八骏九逸,千里绝群。此等良马,一个个嘶风逐电精神壮,踏雾登云气力长。

  ——骅骝(huáliú):亦作"驊駵"。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八匹骏马之一。色如华而赤,今名马骏赤者为骝。泛指红色的骏马。据战国中期宋•庄周《庄子•秋水》记载:骐骥骅骝,一日而驰千里。据西汉•司马迁《史记•秦本纪》记载: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,得驥、温驪、驊駵、騄耳之駟,西巡狩,乐而忘归。据西晋•荀勖(xù)•注《穆天子传》(汲冢书)记载:赤骥、盗骊、白义、逾轮(逾输)、山子、渠黄、华骝、绿耳。

  ——骐骥(qíjì):中国古代千里马的别称。据战国末期赵•荀况《荀子•劝学》记载:骐骥一日千里,驽马十驾,则亦不及之矣。据战国末期楚•屈原(芈平)《楚辞•离骚》记载: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。据西汉•枚乘《七发》记载:将为太子驯骐骥之马,驾飞軨(líng)之舆,乘牡骏之乘。据唐代•韩愈《驽骥赠欧阳詹》诗:骐骥生绝域,自矜无匹俦(chóu)。

  ——騄駬(lùěr):又称绿耳、騄耳。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八骏之一。据战国末期韩•韩非《韩非子》记载:是犹乘骥、駬而分驰也,相去亦远矣。清代•王先慎•注:骥、駬并千里马。据西汉•司马迁《史记•东方朔列传》记载:麒麟、绿耳、蜚鸿、华騮,天下良马也。据明末•程登吉《幼学琼林•鸟兽类》记载:騄駬骅骝,良马之号。

  ——纤离(xiān lí):亦作"纎(xiān)离"。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战国末期赵•荀况《荀子•性恶》记载:骅骝、騹(qí同骐)骥、纤离、绿耳,此皆古之良马也。据西汉•司马迁《史记•李斯列传》记载: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。

  ——龙媒(lóng méi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东汉•班固《前汉书•礼乐志》记载:天马徠(lái)龙之媒。颜师古•注引•应劭曰: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,今天马已来,此龙必至之效也。据北宋•欧阳修《新唐书•兵志》记载:以尚乘掌天子之御。左右六闲:一曰飞黄,二曰吉良,三曰龙媒,四曰騊駼(táo tú),五曰駃騠(jué tí),六曰天苑。

  ——紫燕(zǐyàn):亦作"紫鷰(yàn燕)" ,也称"紫燕骝"。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西汉•刘歆(xīn)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文帝(刘恒)自代还,有良马九匹,皆天下之骏马也。一名浮云;一名赤电;一名绝群;一名逸骠(biāo);一名紫燕骝;一名绿螭骢(cōng);一名龙子;一名麟驹;一名绝尘;号为九逸。

  ——挟翼(xiéyì):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的八匹良马一。相传周穆王曾驰八骏马往谒(yè)西王母。据东晋•王嘉《拾遗记•周穆王》记载:王驭八龙之骏。一名绝地,足不践土;二名翻羽,行越飞禽;三名奔霄,夜行万里;四名超影,逐日而行;五名逾辉,毛色炳耀;六名超光,一形十影;七名腾雾,乘云而奔;八名挟翼,身有肉翅。递而驾焉,按辔徐行,以匝天地之域。

  ——驌驦(sùshuāng):同"骕骦",亦作"肃爽"。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春秋末期鲁•左丘明《左传•定公三年》记载:唐成公如楚,有两匹骕騻马。据南朝刘宋•范晔《后汉书•马融传》记载:六驌驦之玄龙,建雄虹之旌夏。

  ——駃騠(juétí):亦作"駃题"。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相传产于北狄(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)。据西汉•刘安《淮南子•齐俗》记载:六骐骥,四駃騠。据南朝萧梁•萧统《昭明文选•李斯•上书秦始皇》记载:赵卫之女,不充后庭;骏良駃騠,不实外厩。

  ——银騔(yín gé): 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明代•何乔远《名山藏•马政》记载:天厩之马。以色别而名之。其种三百六十。今吏牍所载马曰:银騔(gé)、青沙、红沙、栗色、糖银騔(gé)、海骝、枣骝(liú)、玉顶、鼻尖、五明、豹肚、四明、玉脸鼻、白沙、桃沙、虎喇(lā)、上黄、筸(gān)草黄、雪架葡萄、艾叶青、兔騔、麝(shè)香青、烂毛青、赤兔、胭脂马、的卢马,其毛色二十有五种。

  ——騕褭(yǎo niǎo):亦作"要褭"。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战国末期秦•吕不韦《吕氏春秋•离俗•览离俗》记载:飞兔、騕褭,古之骏马也。据西汉•刘安《淮南子•齐俗》记载:夫待騕褭、飞兔而驾之,则世莫乘车。据南朝萧梁•萧统《昭明文选•张衡•思玄赋》记载:斥西施而弗御兮,絷(zhí缰绳)騕褭以服箱。李善•注:騕褭,古之骏马也,赤喙(huì)玄身,日行五千里。

  ——飞黄(fēi huáng):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马名。又名"乘黄"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山海经•海外西经》记载:大乐之野,夏后启于此舞九代马,白氏之国,白身被发,有乘黄,其状如狐,背上有角,乘之寿二千岁。郭璞•注:即飞黄也。据西汉•刘安《淮南子•览冥训》记载:昔者黄帝治天下,凤皇翔于庭,麒麟游于郊;青龙进驾,飞黄伏皁(zào皂)。高诱•注:飞黄,乘黄也,出西,状如狐,背上有角,寿千岁。据唐代•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记载:乘黄,王者舆服有度则出。騕褭(yǎo niǎo)者,神马也。与飞兔同,以明君有德则至也。

  ——騊駼(táo tú):亦名"林云野马"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。产于北海,形状如马,色青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山海经•海外北经》记载:北海内有兽,状如马,名曰騊駼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尔雅•释畜》:騊駼,北野之良马。郭璞•注:北海有兽,状如马,名騊駼,色青。据西汉•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:匈奴奇畜则騊駼。

  ——翻羽(fān yǔ):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的八匹骏马之一,因其奔跑的样子像鸟在飞翔,所以被称为"翻羽"。

  ——赤兔(chìtù):亦作"赤菟"。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西晋•陈寿《三国志•魏志•曹瞒传》记载:吕布乘马名"赤菟"。人语曰:人中有吕布,马中有赤菟。据南朝刘宋•范晔《后汉书•吕布传》记载:布常御良马,号曰赤菟,能驰城飞堑。据南朝萧梁•吴均《赠柳真阳》诗:联翩骖赤兔,窈窕驾青骊。据唐代•李贺《马诗》诗:赤兔无人用,当须吕布骑。据金代•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记载:骑疋(pǐ匹)如龙,卷毛赤兔。

  ——超光(chāo guāng):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的八匹骏马之一。

  ——逾辉(yúhuī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明代•邵璨《香囊记•琼林》记载:[末]怎见得好马,有多少名色?[净][西江月]:只见赤电、超光、越影、奔雷、蹑景、逾辉。

  ——弥景(míjǐng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出处待考。疑为:蹑景。据西晋•崔豹《古今注•鸟兽》记载:秦始皇有七名马。一曰追风,二曰逐兔(白兔),三曰蹑景,四曰追电(犇电),五曰飞翮(hé),六曰铜爵(铜雀),七曰晨凫(神凫)(fú)。

  ——腾雾(téng wù):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的八匹骏马之一。

  ——胜黄(shèng huáng):古代经典中暂未发现有此称呼的骏马,出处待考。疑为:腾黄。据东晋•葛洪《抱朴子》记载:腾黄之马,吉光之兽,皆寿三千岁也。据东晋•葛洪《抱朴子•内篇•祛惑》记载:其上神鸟神马,幽昌、鹪(jiāo)明、腾黄、吉光之辈,皆能人语言而不死。据南北朝时期•典籍《符瑞图》记载:腾黄者,神马也。其色黄,一名乘黄,亦曰飞黄,或作古黄,或曰翠黄。一名紫黄,其状如狐,背上有两角。出白民之国,乘之寿可三千岁,黄帝乘之。据唐代•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记载:腾黄者,神马也。其色黄,王者德御四方则至;一名吉光,乘之寿三千岁,此马无死时。

  ——追风(zhuīfēng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西晋•崔豹《古今注•鸟兽》记载:秦始皇有七名马。一曰追风,二曰逐兔(白兔),三曰蹑景,四曰追电(犇bēn电),五曰飞翮,六曰铜爵(铜雀),七曰晨凫(神凫)(fú)。

  ——绝地(jué dì):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的八匹骏马之一。

  ——飞翮(fēi hé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西晋•崔豹《古今注•鸟兽》记载:秦始皇有七名马,一曰追风,二曰逐兔(白兔),三曰蹑(niè)景,四曰追电(犇bēn电),五曰飞翮(hé),六曰铜雀(铜爵),七曰晨凫(神凫)(fú)。

  ——奔霄(bēn xiāo):中国西周时期周穆王(姬满)的八匹骏马之一。

  ——逸骠(yìbiāo):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明崇祯•长安道人(国清)《警世阴阳梦》记载:飞龙、赤兔、騕褭(yǎo niǎo)、骅骝、紫燕、骕驦(sùshuāng)、啮(niè)膝、逾晖麒麟、山子、白羲(xī)、绝尘、浮云、赤电、绝群、逸骠、騄骊(lùlí)、龙子、麟驹、腾霜骢(cōng)、皎雷骢、凝露骢、照影骢、悬光骟(shàn)、决波騟、飞霞骠、发电赤、流金騔(gé)、翔麟紫、奔红赤、照夜白、一丈乌、九花虬、望云骓(zhuī)、忽雷驳、卷毛騔(gé)、狮子花、玉逍遥、红叱拨、紫叱(chì)拨、金叱拨。

  ——赤电(chìdiàn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明代•邵璨《香囊记•琼林》记载:[末]怎见得好马,有多少名色?[净][西江月]:只见赤电、超光、越影、奔雷、蹑景、逾辉。

  ——铜爵(tóng jué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汉代•典籍《孝经援神契》记载:德至山陵,则泽出神马。《地镜图》曰:铜器之精,见为马。据西晋•崔豹《古今注•鸟兽》记载:秦始皇有七名马,一曰追风,二曰逐兔(白兔),三曰蹑景,四曰追电(犇电),五曰飞翮,六曰铜雀(铜爵),七曰晨凫(神凫)(fú)。

  ——浮云(fúyún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西汉•刘歆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文帝(刘恒)自代还,有良马九匹,皆天下骏足也。名曰浮云、赤电、绝群、逸骠、紫燕騮、绿螭驄、龙子、麟驹、绝尘,号为九逸。

  ——骢珑(cōnglóng):出处待考。古代经典中暂未发现有此称呼的骏马,疑为:璁珑。中国古代名马中有碧骢驹、玉骢马、玉花骢等。骢:毛色青白相间的马。今名菊花青马。据北朝高齐•魏收《魏书列传•吐谷yù浑》记载:吐谷浑有青海,周回千余里。中有小山,其俗至冬辄放牝(pìn雌)马于其上,言得龙种。常得波斯草马,放入海,因生骢驹,日行千里。故时称青海骢焉。据唐代•王初《送叶秀才》诗:快骑璁珑刻玉羁,河梁返照上征衣。据唐代•贯休《马上作》诗:柳岸花堤夕照红,风清襟袖辔璁珑。据唐代•杜牧《街西长句》诗:银鞦(qiū)騕褭(yǎo niǎo)嘶宛马,绣鞅璁珑走钿车。

  ——虎马刺(hǔlā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明代•沈榜《宛署杂记•马政》记载:别马以色。曰银騔(gé)、青沙、红沙、栗色、糖银騔、海骝、枣骝、玉顶、鼻尖、五明、豹肚、四明、玉脸鼻、白沙、桃沙、虎喇(lā)、土黄、騔(gé)草黄、雪架葡萄、艾叶青、兔筸(gān)、麝香青、烂毛青、赤兔、胭脂马、的卢马,计二十五种。

  ——绝尘(juéchén):中国古代一种骏马的名称。据西汉•刘歆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文帝(刘恒)自代还,有良马九匹,皆天下骏足也。名曰浮云、赤电、绝群、逸骠、紫燕騮、绿螭驄、龙子、麟驹、绝尘,号为九逸。

  ——紫鳞(zǐlín):古代经典中暂未发现有此称呼的骏马,出处待考。疑为:紫麟。据三国魏•曹植《献文帝马表》表曰:臣于先武皇帝世,得大宛紫骍(xīng)马一匹,形法应图,善持头尾,教令习拜,今辄已能。又能行与鼓节相应,谨以奉献。据北宋•欧阳修《新唐书•回鹘传下》记载:唐贞观二十一年,骨利干遣使献良马。帝取其异者号十骥,皆为美名:腾霜白,皎雪骢,凝露骢,县光骢,决波騟,飞霞骠,发电赤,翔麟紫,奔虹赤。据北宋•李昉(fǎng)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麟如马形,五色有角,紫麟,鬃尾白者常在前,举尾苕帚。据唐代•李白《上清宝鼎诗》诗:暮骑紫麟去,海气侵肌凉。

  ——四极(sìjí):中国古代传说中四方极远之国。此处应指盛产马的地方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尔雅•释地》记载:东至於泰远,西至於邠(bīn豳)国,南至於濮沿,北至於祝栗,谓之四极。郭璞•注:四极,皆四方极远之国。

  ——大宛(dàyuān):中国古代时期的中亚国名,在汉代时期的葱岭(帕米尔高原)西麓附近。泛指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居住大宛附近各个国家和居民。大宛国大概在今费尔干纳盆地。因其地产名马,亦称骏马为大宛。据西汉•司马迁《史记》记载: 初天子发书曰:神马当从西北来,得乌孙马好,名天马。及得大宛汗血马,益壮。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,宛马曰天马。据西汉•东方朔《神异经》记载:西南大宛宛丘,有良马,其大二丈,鬃至膝,尾委于地,蹄如汗,腕可握,日行千里,至日中而汗血,乘者当以绵絮缠头腰小腹,以避风病,其国人不缠也。据东汉•班固《前汉书•西域传上•大宛yuān国》记载:因其地产名马,后亦称骏马为大宛。据宋元时期•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记载:其国多善马,马汗血,其先天马种。其马有肉角数寸,或解人语言,及知音乐,其舞与鼓节相应。观马如此,其乐可知矣。

  ——为什么作者安排孙悟空一个"弼马温"的官职?

  此官职为《西游记》作者杜撰。根据台湾历史学家、掌故家苏同炳先生《弼马温释义》一文所说:明代万历时期赵南星所撰《味檗bò斋文集》中记载:《马经》言,马厩畜猴以避马瘟疫,逐月有"天癸"流於草上,马食之永无疾病矣。

  传说猴子精液/月经流到马的草料上,马吃后就可以"避马瘟"。显然,"弼马温"不过是"避马瘟"的谐音而已。

  《西游记》作者给孙悟空安排这么一个"怪头衔",无非借玉帝之口"诙谐"一下而已。对玉帝来说:孙悟空这个"无名之辈"用招安之名降伏,但却以倨傲的姿态随便给个官职都会让其感恩戴德。

  一个是"天界至尊",一个自认为"天生圣人"。两人看问题的角度和身份的落差,决定了后文发生的一系列"不和谐"。

  ——天癸:中国古医经之天癸,兼指女子月经和男子精液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黄帝内经•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记载:女子,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丈夫,二八肾气盛,天癸至,精气溢泻,阴阳和,故能有子。据中医典籍•《方书》记载:男之精,女之血,先天得之以成形,後天得之以有生,故曰天癸。

  1、有认为"天癸"即精血者。据明嘉靖•万全(密斋)《保命歌括》记载:在男子即为精,在女子则为血,皆曰天癸。

  2、有认为"天癸"即真阴者。据明崇祯•张景岳《质疑录》记载:天癸者,天一所生之真水,在人身是谓元阴。

  末流不授说:征草备料,催办刷洗;昼不停歇,暮不安寝;殷勤滋养,精心照管;酒席接风,停杯问闲;弼马官衔,位居末流;猴王火起,推倒公案;丢开解数,翻身下界。

  ——为什么孙悟空官居末流就要翻身下界?

  我的观点是:身份落差太大。孙悟空在"人界"已经是统领千山的人王地主:有将帅辅佐,手下四万七千余众为核心,臣服七十二洞妖王为附属,结义六魔王为外援。而且还是以霸主的姿态迎接天庭的册封,在这种情况下,怎么可能接受玉帝授予的"弼马温"官职?

  《西游记》作者赋予其争强好胜、好勇斗狠的性格,导致心理不平衡的孙悟空只能用"翻身下界"的行为来表达不满。

  如果恶意揣测玉帝册封孙悟空"弼马温"官职的动机:调侃和不屑。"弼马温"这个毫无诚意的明显带有侮辱性的官衔,势必会逼迫孙悟空离开而授人以柄,这样就给玉帝提供了完美的"兴兵"理由。

 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"招安"策略从始至终就是一个骗局。玉帝只想通过"怀柔政策"来麻痹对方,以便能尽快查清孙悟空的"师承背景"和"身份来历",为以后的讨伐增加胜算。

  鬼王献袍说:打出天门,径回花果;一去数年,荣归故里;健将叩头,妖王迎接;高登宝座,杯酒庆贺;猴王诉苦,玉帝轻贤;赐职授差,天庭养马;弃官丢衔,据山守洞;独角鬼王,献礼求俸;通传各处,置旗改号;皇袍加身,齐天大圣。

  ——为什么作者安排独角鬼王献袍这一情节?

  "献袍称圣"可以说是孙悟空与天庭之间"开战"的导火索,直接导致事态急剧恶化。称独角鬼王为罪魁祸首一点也不为过。

  那独角鬼王是真心投诚?还是蓄意离间?这就不得不让人猜测其怂恿孙悟空"称圣"背后的行为动机和真实用意。

  独角鬼王,从名字可以推断出肯定来自"幽冥界"。他的中途加入和言语说辞,应该是受人指使。自从孙悟空"魂闹幽冥、阴司销名"以后,幽冥教主奉表状告孙悟空,本来想借天庭的力量诛杀孙悟空以泄愤。

  没想到天庭有自己的考虑和目的,最后却以"招安"的形式接纳了孙悟空。让"幽冥界"这个原告身份处于尴尬状态。因为天庭的介入,本来处于敌对的双方瞬间变成了同盟阵营。

  此时的"幽冥界"只能忍气吞声、化干戈为玉帛:一方面防止对方的挟私报复;另一方面预备将来的有求于人。

  所以,"幽冥界"派独角鬼王的目的:一是借机重修旧好;二是伺机煽风点火。

  遣将擒怪说:玉皇设朝,天师拜奏;弼马弃官,妖仙下界;圣帝传旨,遣众捉拿;托塔天王,越班请命;哪吒太子,趁机邀战;降魔元帅,点将纵兵;三坛大神,兴师动众;鱼肚略后,药叉催行;宣花开路,巨灵先锋;阵前挑衅,悟空迎战;顶盔贯甲,持棒摆势;真是好猴王:

  身穿金甲亮堂堂,头戴金冠光映映。手举金箍棒一根,足踏云鞋皆相称。一双怪眼似明星,两耳过肩眉又硬。挺挺身材变化多,声音响亮如钟磬。尖嘴咨牙弼马温,心高要做齐天圣。

  ——张天师:张道陵。天师派的创始人。中国道教传说中的神仙。与邱弘济、葛先翁、许旌阳并称四大天师,辅佐玉帝。据道家典籍•洞神部•《正统道藏》记载:泰玄上相张真君(张道陵)、天机上相葛真君(葛玄/葛洪)、天枢上相许真君(许逊)、佥书上相浮丘真君(萨守坚/疑似邱弘济)。

  ——托塔李天王:李靖(571年-649年),字药师。雍州三原(今陕西咸阳三原)人。唐初著名军事家。善用兵,以谋略见长。初仕隋朝,官拜马邑郡丞(今山西朔州东)。

  隋末叛乱中,隋朝并州守将李渊暗中招兵买马,伺机而动。李靖察觉后伪装成囚徒,准备前往江都(今江苏扬州)向隋炀帝告密。但因天下大乱后,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。李渊晋阳起兵后迅速攻占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并俘获李靖。告密之事被人揭发,李靖临刑前疾呼:公起义兵,本为天下除暴乱,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?李渊壮其言,遂赦免,被李世民固请后召入幕府。

  李靖东平王世充和窦建德,南平萧铣(xiǎn)和辅公祏(shí),北灭东突厥,西破吐谷浑(tǔyùhún),战功卓著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病逝,终年七十九岁。陪葬昭陵,谥曰"景武"。历任检校中书令、兵部尚书,拜尚书右仆射,封卫国公,世称李卫公。唐玄宗(李隆基)时期配享武成王庙,位列"十哲"。晚唐时期被《唐传奇•虬髯客》演绎成小说人物(风尘三侠之一)。宋代道教兴盛后被中国民间奉为神仙,在明代古典神话小说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演义》、《南游记》等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均有记载。

  宋元时期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中的"李元帅"对明代神魔小说人物"天王李靖"在演绎过程中有借鉴作用,故摘录如下:李元帅讳封,乃海上之飞航寇也。素刚直,绝膂力。因邻有不戴天之冤者,李封不平而杀之,逃于海神庙中。遇五鬼咀嚼,曰:天神到也!李封曰:汝何有知?五鬼曰:予等奉神龙命,愿为除水怪焉,当以金刀赎。随于地窖取金刀而化。李封曰:异哉,亦奇遇也。倏(shū)尔,贼牵羊酝醮(jiào祭祀)神,李封擒降之,跳樯(qiáng桅杆)而入。启其中,皆美男女珠宝等类。李封命尽释之,赐金玉遣归。因誓其丑曰:汝无劫往来商宦客,无劫民间女,而专击倭与寇之民害者。听众唯唯。一日操艇于洋,一巨怪翻风卷浪而起。李封不知为江豕(shǐ猪)也,曰之岂神命者耶?跳浪而刳(kū剖挖)之,涉洋如步沙渚。已而黑飒倒旋,惊涛腾空,飞花溅天,中隐逆鳞而刺鬣(liè),象嘴而牛鼻,身巨如山,一尾九丈有余,状如山川之尾,盖鳄也。傍子十数尾,奇鳞异族,交翼如黑云然。李封曰:前而非也?飞而入,立其背,直刺而出,并戮其子与及其余,风浪顿息,若平江焉。夜,神谢曰:汝功槎(chá)客无涯矣,余当白之玉帝,以酬万一。玉帝乃敕为元帅李先锋之职。委二将军(疑为鱼肚将和药叉将的起源)为翼。李封盖生于锦江口。隋帝壬午年五月五日午时托胎于李芳之妻孙氏云。

  ——哪吒(nézhā):中国民间传说人物,道教神话中护法神之一。传说为托塔天王李靖之子,活跃于明代古典小说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演义》等多部文学作品中。其头衔为:中坛元帅、善胜童子、八臂鬼王、通天太师、威灵显赫大将军、三坛海会大神、降妖大元帅、定远征寇大元帅等。据宋元•道教典籍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记载: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。身长六丈,首带金轮。三头九眼八臂。口吐青云,足踏盘石,手持法律。大喊一声,云降雨从,乾坤烁动。因世界多魔王,玉帝命降凡,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。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金吒,次木吒,三胎哪吒。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,脚踏水晶殿,翻身直上宝塔宫。龙王以踏殿之故,怒而索战。哪吒时七日即能战,杀九龙。老龙无奈何而哀帝。哪吒知之,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。不意时上帝坛,手搭轩辕弓箭,射死石矶娘娘之子,而石矶兴兵。哪吒取父坛降魔杵,西战而戮之。父以石矶为诸魔之领袖,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。哪吒遂割肉刻骨还父,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。世尊亦以其能降魔之故,遂折荷菱为骨、藕为肉、丝为筋、叶为衣而生之。授以法轮密旨,亲授"木长子"三字。遂能大能小,透河入海,移星转斗;吓一声天颓地塌;呵一气金光罩世;砖一响龙顺虎从;枪一拨乾旋坤转;绣球丢起山崩海裂。故诸魔若牛魔王、狮子魔王、大象魔王、马头魔王、吞世界魔王、鬼母魔王、九头魔王、多利魔王、番天魔王、五百夜叉、七十二火鸦,尽为所降。以至于击赤猴、降孽龙。盖魔有尽而哪吒之灵通广大,变化无穷。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、威灵显赫大将军。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。天帅元领袖,永镇天门也。

  ——巨灵神: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劈开华山的河神。据东晋•干宝《搜神记》记载:二华之山,本一山也。当(挡)河,河水过之而曲行;河神巨灵,以手擘开其上,以足蹈离其下,中分为二以利河流。今观手迹于华岳上,指掌之形具在;脚迹在首阳山下,至今犹存。故东汉张衡作《西京赋》所称:巨灵赑屃(bìxì),高掌远跖(zhí),以流河曲。

  ——为什么托塔李天王的手下将领为鱼肚将和药叉将?

  想要自圆其说这个问题,就不得不提跟《西游记》同样都是神魔题材的《封神演义》。这两本书都是作者不详;成书年代大概;孰先孰后未知(从《封神》中大量诗词摘抄于《西游》这一点来判断,《西游记》应该在先)。所以读者们在揣测书中细节的时候,很容易把两本书的神仙系统拼接到一起去联想。

 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。因为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立的世界观、道德观、伦理观、是非观。对于每个创作者来说,素材可以通用,但试图通过内容来表达的观点却不能混为一谈。

  关于李靖的传说,皆为民间所传不经之谈。内容从唐末•佚名《唐传奇•虬髯客》的豪侠;唐末•李复言《续玄怪录•李卫公代龙王行雨》加以神话;宋元年间•佚名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》附会成古印度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(毗沙门三子(梵文作 Nate),哪吒成了李靖的儿子);元代•冯子振《鹦鹉曲•黄阁清风》把"代龙行雨"改编成散曲;元代•佚名《七国春秋平话》述说成"毗沙宫李靖天王";元末•杨nè(景贤)《西游记杂剧》演绎成汉传佛教"毗沙门下李天王";明代嘉靖•张凤翼将《虬髯客》改写成戏曲剧本《红拂记》;明代嘉靖•吴承恩《西游记》演绎成托塔李天王;明代隆庆•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演绎成陈塘关总兵官李靖;明代万历•凌濛初又将唐代小说《虬髯客》改编成杂剧《虬髯翁》。至此,李靖被神话之后走上艺术舞台,并且随着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观众口味而常变常新,逐渐成为中国民间传说、传统戏剧、神魔演义里的宠儿,长盛不衰。

  所以,"托塔天王李靖"在民间传说中的最终定型,是唐代《虬髯客》的李靖(名字)、宋元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的李元帅(职业)、元末《西游记杂剧》的毗沙门下李天王(身份)三者结合的产物。

  在了解神话人物"天王李靖"的演变过程之后,再探讨其手下将领时就比较容易理解。

  鱼肚将:是"李元帅"这个职业在收伏海神过程中的"江豕"妖怪。江豕(shǐ)即江豚。据辽代僧人・行均《龙龛手鉴・鱼部》记载:鮧(yí),徒兮反鱼肚别名也。据明代・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・鳞四・河豚》记载:鰗鮧(húyí)、鯸鮧(hóu yí),河豚的别名。

  鱼肚:中国古代有三种解释。

  一、中医理论中的药补食物。据明代・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鳔,即诸鱼之白脬,其中空如泡,故曰鳔。可治为胶,亦名旋胶。据清末明初・徐珂《清稗bài类钞》记载:鱼肚,以鱼类之鳔制之,产于浙江之宁波及福建沿海。由外国输入者,产于波斯海及印度群岛。为动物胶质,略带黄色。食之者或清炖,或红烧。

  二、中国医学理论中的人体穴位。据清代・骆如龙《幼科推拿秘书》记载:后承山穴。一名后水穴,如鱼肚一般;在腿肚上,一名鱼肚穴。

  三、中国传统文化的颜色描述。一种白色和淡粉色之间的颜色,近似于鱼腹部的颜色。据清末民初・赵汝珍《古玩指南》记载:白色之最淡者,曰月白、鱼肚白;稍闪黄,则曰牙白;稍闪红,曰虾肉;白以粉料堆填瓷上再蘸釉汁,谓之填白。

  药叉将:是"李天王"这个身份在汉传佛教演化中的护法夜叉。据古印度佛教・典籍《长阿含经》、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》记载:夜叉受毗沙门天王统领,守护忉(dāo)利天等诸天,得受种种欢乐,并具有威势。

  药叉即夜叉,梵文:Yakşa。又作药叉、悦叉、阅叉、野叉。意译为:轻捷、勇健、能啖、贵人、威德、祠祭鬼、捷疾鬼。古印度佛教中护教天龙八部众(天众、龙众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迦)之一。据唐代・玄奘・译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记载:十二药叉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。名称如下:宫毗罗大将;伐折罗大将;迷企罗大将;安底罗大将;頞(è鼻梁)你罗大将;珊底罗大将;因达罗大将;波夷罗大将;摩虎罗大将;真达罗大将;招杜罗大将;毗羯罗大将。

  综上所述,任何民间神话、戏剧散曲、小说演义都会跟真实的历史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只不过在传播过程中,创作者们通过嫁接和移植的艺术手法,为了迎合观众审美口味和故事情节需要,人为修改了人物事件当中的某些部分,以讹传讹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。

  至于唐代•李靖(571年-649年)的字为:药师。跟唐代•玄奘(602年-664年)翻译的古印度佛教•大乘典籍《药师经》有没有必然联系?我们实在不好妄加揣测。

  至于神话人物"天王李靖"为何用宝塔作兵器?这里先略过不提,留待以后的回目里详细解说。

  巨灵挑战说:上界神将,降魔麾下;持斧约战,阵前叫嚣;欺心猢狲,束手归顺;猴王接言,何方毛神?莫夸海口,休弄长舌;留尔性命,速报天庭;玉帝轻贤,依旗升官;如若不然,打上宝殿;言语不合,骤起刀兵;巨灵斧劈,猴王棒迎。这一场好杀:

  棒名如意,斧号宣花。他两个乍相逢,不知深浅。斧和棒,左右交加。一个暗藏神妙,一个大口称夸。使动法喷云嗳雾;展开手播土扬沙。天将神通就有道, 猴王变化实无涯。棒举却如龙戏水,斧来犹似凤穿花。巨灵名望传天下,原来本事不如他。大圣轻轻轮铁棒,着头一下满身麻。

  ——为什么孙悟空一直对玉帝的轻贤而耿耿于怀?

  孙悟空此时的迎战心态只是"怀才不遇"的宣泄方式。对于自己的才能(千山拱伏)和所授官职(位居末流)的不匹配而心生不满。

  孙悟空此时的出战行为有向天庭"炫耀武艺"的成分,所以对战败的巨灵神也没有赶尽杀绝。

  孙悟空此时的得胜言辞也只是要求天庭"量才授官",可见太白金星的"招安策略"对孙悟空的心理上,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。

  哪吒争锋说:巨灵不敌,败阵逃生;回归营门,下跪谢罪;天王斩将,三坛求情;待罪立功,且恕先锋;猴王收兵,哪吒出阵;甲胄齐整,撞至营盘。好太子:

  总角才遮囟(xìn),披毛未苫(shàn)肩。神奇多敏悟,骨秀更清妍。诚为天上麒麟子,果是烟霞彩凤仙。龙种自然非俗相,妙龄端不类尘凡。身带六般神器械,飞腾变化广无边。今受玉皇金口诏,敕封海会号三坛。

  太子断喝,奉旨捉拿:妖猴待擒,认罪受降;丢盔弃甲,皈依天恩;悟空近前,口出谑言:谁家小哥?闯吾门前;乳臭未干,切莫狂言;奏请玉帝,授我官衔;交谈不契,两虎相争;三头六臂,教演神通;天生猴王,施展武功;地动山摇,鬼哭神嚎。好杀也:

  六臂哪吒太子,天生美石猴王,相逢真对手,正遇本源流。那一个蒙差来下界,这一个欺心闹斗牛。斩妖宝剑锋芒快,砍妖刀狠鬼神愁;缚妖索子如飞蟒,降妖大杵似狼头;火轮掣电烘烘艳,往往来来滚绣球。大圣三条如意棒,前遮后挡运机谋。苦争数合无高下,太子心中不肯休。把那六件兵器多教变,百千万亿照头丢。猴王不惧呵呵笑,铁棒翻腾自运筹。以一化千千化万,满空乱舞赛飞虬。唬得各洞妖王都闭户,遍山鬼怪尽藏头。神兵怒气云惨惨,金箍铁棒响飕飕。那壁厢,天丁呐喊人人怕;这壁厢,猴怪摇旗个个忧。发狠两家齐斗勇,不知那个刚强那个柔。

  哪吒手疾,悟空眼快;各逞技能,互竞风采;斗罢多时,不分输赢;猴王趁乱,假身偷袭;三坛急躲,措手负痛;兵器归位,撤身而回;天王欲伐,大神苦劝;妖猴逞威,鏖战不胜;偃旗息鼓,上界回奏。

  ——麒麟(qílín):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中的瑞兽。麒麟降瑞,既是吉祥和谐的象征,也是图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,麒麟的形象被人们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,有祈福长寿和安佑太平的含意。而且中国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。据春秋末期鲁•左丘明《左传》记载:鲁哀公十四年春,西狩获麟。叔孙氏家臣钥商获之,以为不祥,以赐虞人。仲尼(孔子)观之,曰:麟也。然后取之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尔雅》记载:麟,糜身、牛尾、一角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尚书•中候》记载:黄帝时,麒麟在囿。据战国时期•典籍《孟子•公孙丑》记载:麒麟之於走兽,凤凰之於飞鸟;太山之於丘垤,河海之於行潦。据战国时期•谶纬典籍《春秋孔演图》记载:苍之灭也,麟不荣也。麟,木精也。宋均曰:麟木精生水,故曰阴。木气好土,土黄木青,故麟色青黄,不荣谓见绁(xiè绳索)也。据战国时期•谶纬典籍《春秋感精符》记载:麟一角,明海内共一主也。王者不刳(kū挖)胎,不剖卵,则出于郊。据战国时期•道家典籍《鹖hé冠子•度万》记载:凤凰者,鹑(chún)火之禽,阳之精也;麒麟者,玄枵(xuánxiāo)之兽,阴之精也;万民者,德之精也。德能致之,其精毕至。

  ——斗牛:中国古代有四种解释。

  一、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。据西汉•刘向《说苑•辩物》记载:二十八星者。东方曰:角亢氐房心尾箕;北方曰:斗牛须女虚危营室东壁;西方曰:奎娄胃昂毕觜参;南方曰: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。所谓宿者,日月五星之所宿也。据清代•张廷玉《明史•天文志》记载:周礼保章氏,以星土辨九州之地。所封之域,皆有分星,以观妖祥。晋天文志分野,始角亢者,以东方苍龙为首也;唐贞观中,李淳风撰法象志,因汉书十二次度数。始女虚危者,以十二支子为首也。今始斗牛者,以星纪为十二次之首。古之言天者,皆由斗牛以纪星,故曰星纪。

  二、中国明朝时期官员所穿的一种服饰。据清代•张廷玉《明史•舆服》记载:正德元年,尚衣监言:内库所贮诸色纻(zhù)丝、纱罗、织金、闪色,蟒龙、斗牛、飞鱼、麒麟、狮子通袖、膝襕(lán),并胸背斗牛、飞仙、天鹿,俱天顺间所织,钦赏已尽。乞令应天、苏、杭诸府依式织造。

  三、中国道教传说中的神仙。据道教典籍•《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记载:东北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、紫清降福天尊、东北始青天梵炁天君、天一紫炁(qì)道曜星君、尾宿天鸡星君、箕宿天津星君、斗宿天庙星君、牛宿天机星君、丑寅二宫昊燕分野列位星君、磨竭二宫尊神、东北方无极无量品至真大神、飞天神王长生大圣无量度人君、本命太岁禄马尊神、紫堂神煞官众,斋坛应感一切真灵。乞以经功愿力,延福致祥,添龄益算。伏愿五星同色,九曜顺行。紫炁灌斗牛,祥瑞下呈於地宝;东维骑箕(jī)尾,英贤上补於天官。

  四、中国神魔小说演义中对天庭的一种统称。在明代古典神话小说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演义》、《南游记》等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均有记载。

  ——火轮儿:中国民间传说里哪吒的六件兵器之一。分别为:斩妖剑、砍妖刀、缚妖索、降妖杵、绣球儿(八瓣球)、火轮儿。

  ——为什么作者安排哪吒与孙悟空一战?

  我的观点是:哪吒的斗争经历跟孙悟空相似。哪吒是得罪了"龙王"和"石矶娘娘";孙悟空是得罪了"龙王"和"十代冥王"。

  《西游记》作者为了增加书籍的娱乐性,所以安排了他们之间两虎相争,让看过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的读者产生猎奇和共鸣。

  这就跟大家期待"关公战秦琼"的心态是一样的。在真实的历史中,三国时代的"关公"永远不可能跟唐代的"秦琼"一较高低。但在没有时间界限的神魔小说里,创作者借着虚构戏说的手法,让这种"不可能"成为"可能",以"乱斗"形式让他们在同一部作品里实现了跨时空对战。

  这应该是《西游记》迄今为止最精彩纷呈的一战。两人旗鼓相当,各擅胜场。而且作者还以自己塑造的"角色"成为胜利者作结局,这样更加吸引读者向往后面的章节。

  得偿所愿说:得胜归山,妖王贺喜;六义举杯,饮乐无比;作名各封,取号自称;天王回庭,拜奏增兵;妖仙神通,无法取胜;先败巨灵,后伤三坛;扬言升官,竖旗称圣;太白闪班,起表奉贤;依他所言,降旨招安;空衔无禄,虚职无俸;圣帝准奏,金星俯领。

  ——七圣:平天大圣(牛魔王)、覆海大圣(蛟魔王)、混天大圣(鹏魔王)、移山大圣(狮陀王)、通风大圣(猕猴王)、驱神大圣(禺狨王)、齐天大圣(美猴王)。

  ——为什么读者总以为"齐天大圣"是最厉害的?

  这只能用"主角光环"来解释。《西游记》作者为了塑造"孙悟空"这个正面角色,特意在情节和语言叙述上做了调整。而六圣以"反面角色"的身份出现,给读者造成了一种思维错觉。

  其实把这七个"称号"放在一起对比,并没有觉得"齐天大圣"就有多么厉害。可能作者也是受元末明初•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的影响,为了增加噱头,也给自己塑造的人物加一个如雷贯耳的头衔。

  众所周知,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"称号",就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自我催眠。一是用来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;二是用来震慑对手伺机挑战的嫉妒心。

  《西游记》书中对其他"六圣"也有交待,具体细节留待以后的回目里详细解说。

  开府设司说:玉帝遣使,复至花果;威风扑面,杀气震天;执剑举枪,舞棍弄棒;上界奉旨,途经水帘;妆扮相迎,躬身施礼;太白开言,趋步面南;下界征讨,惨遭败北;冒罪奏帝,免兴师旅;天界仙职,由卑而尊;封官授箓,衔至极品;开府设司,赐酒赠花;安静宁神,定心稳志;受信奉行,遂心称意。正是:

  仙命永注长生箓,不堕轮回万古传。

  ——工干官张、鲁二班:工干官,古代负责制作器物的官员。中国民间传说中瓦匠张班、木匠鲁班(公输盘)同为普安老祖之徒。据东汉•王充《论衡》记载:鲁班刻木鸢(yuān鹰),飞三日不下。为母作木车,木人御之。机关之发,去而不还,此恐不实。据北宋•李昉(fǎng)《太平御览•工艺部》记载:公输,鲁班号,时在楚。云梯,攻城具,高长,上与云齐,故曰云梯。

  ——五斗星君:中国道教敬奉的五位尊神,即北斗星君、南斗星君、东斗星君、西斗星君和中斗星君的合称。五斗属紫微垣(yuán),乃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方斗宿。以北斗为主,南斗次之,再次为东斗与西斗及中斗。据道教典籍•《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记载:北斗落死(解厄延生),南斗上生(延寿度人),东斗主冥(纪算保命),西斗记名(纪名护身),中斗大魁(保命),总监众灵。

  ——为什么齐天大圣府的二司名为安静司、宁神司?

  玉帝的第一次招安因为"官封弼马温"而招致失败,第二次的招安是在"讨伐败北"的情况下实施的。安静、宁神可以理解为玉帝的一种隐性劝告,希望孙悟空从此渐收邪心,不生狂妄。这也符合太白金星为玉帝谋划的招安设想:乾坤安泰,海宇清宁。

  但玉帝把齐天大圣府却刻意设在"蟠桃园的右首",就不得不让人恶意揣测:这是在为二次增兵讨伐而寻找借口。

  ——至此,《西游记》第四回的内容全部完结:官授弼马,遣将征伐;取战遭败,悟空封圣。诗曰:

  夙慧仙缘傲难融,际会风云论输赢。

  玉皇轻贤不识我,乾坤盖载齐天圣。

  ——卜径斋

  ——欲知后事如何。且听下回分解。

《昭昧卮言》西游篇四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好趣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